行业规范内容?
一、行业规范内容? 1、仪容仪表 这是指对员工个人和群体外在形象方面的要求,它可再具体分为服装、发型、化妆、配件等几个方面 (1)出于质量需要,制药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
1、除甲、乙类仓库和高层仓库外,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非承重外墙,当采用不燃性墙体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当采用难燃性墙体时,不应低于0.50h。
2、4 层及4 层以下的一、二级耐火等级丁、戊类地上厂房(仓库)的非承重外墙,当采用不燃性墙体时,其耐火极限不限;当采用难燃性轻质复合墙体时,其表面材料应为不燃材料、内填充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 级。材料的燃烧性能分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8624 的规定。
3、员工宿舍严禁设置在厂房内。
办公室、休息室设置在丙、丁类仓库内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0h 的防火隔墙和1.00h 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并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隔墙上需开设相互连通的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4、丁、戊类中间仓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防火隔墙和1.00h 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
5、储存丁、戊类物品且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
6、建筑内全部设置自动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7、设置防火卷帘时,甲、乙类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m;丙、丁、戊类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4m。
1.安全性
安全包括防火、防水两方面。防火是首要任务,必须从仓库的选址开始,既要考虑储存物的安全;又要考虑储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般易燃易爆物品,应在人口稀疏的城郊建址,并位于城市气候主导风向的下风处,以保障周围环境的安全。在总体规划时,应按危险品易燃易爆程度来分区分类隔离储存。在总体规划时也应充分重视,如室外消防器材沿配送中心主要通道两旁设置,间距不超过100米。
2.适用性
配送中心的总体规划要遵循适用的原则,要能满足各类型的配送中心的使用要求。各类型的配送中心尽管储存的商品和配送方式不同,在使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要方便货物收发和保管,又要保证商品进出迅速。在总体规划时应使仓库的吞吐量最大化。吞吐量是衡量配送中心总体规划适用与否的重要指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配送中心的进库和出库货物的数量总和。
3.经济性
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总体规划应使布局紧凑,既能保证建筑物之间必要的防火间距,又能节省用地,以减少建设投资;
(2) 总体规划要保障各种设施设备效益的充分发挥,保证各种设施设备的有效利用,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不规范!车间称呼是针对直接生产部门的,仓储作为原材料和产品进出部门,不宜称为车间。
1、 制定仓储长、中、短期战略,完成仓储中心规划设计及内部资源整合。
2、 完善、优化现有流程实施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
3、 负责物流中心的预算、人员编制计划、人员分工、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
4、 负责仓储中心物料及成品数据监控,确保数据准确有效,完善仓库收发存货品管理流程简化有效性,降低成本提升工作效益。
5、 负责改进流程,提高生产率、空间利用率、库存控制、仓库储位规划,实现少库存;
6、 科学运用仓储管理办法,提高仓库各项资源利用率,降低仓储成本;
肯定有用途规范。生产性物流用地一般包括生产企业直接用于物资储备、中转、配送、分销作业、运输装卸以及相应的附属设施用地,其性质可以认定为工业仓储用地;但对具有物资批发、零售等市场交易功能的物流项目用地,其性质应当认定为商业用地。
做到以下七点:
1、面向通道进行保管。为使物品出入库方便,容易在仓库内移动,基本条件是将物品面向通道保管。
2、尽可能地向高处码放,提高保管效率。有效利用库内容积应尽量向高处码放,为防止破损,保证安全,应当尽可能使用棚架等保管设备。
3、根据出库频率选定位置。出货和进货频率高的物品应放在靠近出入口,易于作业的地方;流动性差的物品放在距离出入口稍远的地方;季节性物品则依其季节特性来选定放置的场所。
4、同一品种在同一地方保管。为提高作业效率和保管效率同一物品或类似物品应放在同一地方保管,员工对库内物品放置位置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出入库的时间,将类似的物品放在邻近的地方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
5、根据物品重量安排保管的位置。安排放置场所时,当然要把重的东西故在下边,把轻的东西放在货架的上边。需要人工搬运的大型物品则以腰部的高度为基猴。这对于提高效率、保证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原则。
6、依据形状安排保管方法。依据物品形状来保管也是很重要的,如标推化的商品应放在托盘或货架上来保管。
7、依据先进先出的原则。保管的重要一条是对于易破损的物品应尽可能按先人先出的原则,加快周转。由于商品的多样化、个性化、使用寿命普退缩短这一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1. 温度控制:普洱生茶的储存温度通常在20°C至25°C之间。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茶叶变质,而过低的温度则可能影响茶叶的发酵和陈化过程。
2. 湿度控制:普洱生茶的储存湿度通常在50%至70%之间。过高的湿度可能导致茶叶发霉,而过低的湿度则可能导致茶叶干燥和失去原有的风味特点。
3. 通风条件:普洱生茶的储存空间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异味的积聚和茶叶受潮。
4. 避光保护:普洱生茶应避光储存,以防茶叶暴露在阳光下引起氧化反应,影响茶叶的品质和色泽。
5. 时间要求:普洱生茶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储存时间才能达到最佳品质。一般认为,普洱生茶的陈化过程需要数年至数十年的时间。
这些仓储标准旨在为普洱生茶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其陈化和品质的提升。同时,消费者在购买普洱生茶时也应留意茶叶的储存条件和时间,选择符合个人口味和需求的茶叶。
仓储机器人意思是指应用在仓储环节,可通过接受指令或系统预先设置的程序,自动执行货物转移、搬运等操作的机器装置。
(1)适应仓储作业过程的要求,有利于仓储业务的顺利进行
仓库布局时应合理布置入库检查区、存货区、理货区、备货区及辅助作业区,使物流流向单一,防止各项作业间发生冲突,方便日常盘点和收发,同时使装卸搬运次数最少,货物在仓库中的移动距离最短。
(2)有利于节省投资
仓库布局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外部条件,根据设计规划任务和库存货物的性质选择配置设备,以便最大限度发挥仓库的效能。例如,仓库储存的物资为中、小件货物,就没有必要设置大型的龙门吊车,否则会浪费资金和仓库储存空间。
(3)最大限度地利用仓库空间
仓库空间是指仓库内的所有空间,既要考虑仓库的平面面积,又要考虑仓库的垂直空间。充分利用仓库的空间,不但应合理地安排货垛、通道、垛间距、收发货区,充分利用仓库的平面面积,同时应合理地使用货架,充分利用仓库的垂直空间。
(4)有利于充分利用仓库设施和机械设备
仓库布局要有利于充分利用仓库设施和机械设备,尤其是仓库中固定的设施和机械设备,必须事先考虑好各种使用情况,将其放在最能充分使用的位置。
(5)有利于保证仓库的安全和职工的健康
仓库应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建设,并且作业环境的安全卫生标准也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1. BMB1-1994《电话机电磁泄漏发射限值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话机电磁泄漏辐射发射、传导发射的限值和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党政专用电话网使用的有线电话机(不包括无绳电话机、数字电话机),适用于需要保密通信的电话机。
2. BMB2-1998《使用现场的信息设备电磁泄漏发射检查测试方法和安全判据》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现场的信息设备电磁泄漏辐射发射、传导发射检查测试方法和信息安全判据。本标准适用于保密部门对信息设备进行现场保密检查。
3. BMB3-1999《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的电磁场屏蔽效能要求、传导泄漏发射抑制要求和测试方法。该标准适用于对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性能进行检测。
4. BMB4-2000《电磁干扰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磁干扰器的辐射发射要求、传导发射及抑制要求、抗视频信息还原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以及等级划分。本标准适用于保护满足GB9254-1998A级、B级或其它等同标准要求计算机的电磁干扰器。
5. BMB5-2000《涉密信息设备使用现场的电磁泄漏发射防护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对涉密信息系统的设备选用、使用环境和工程安装等防护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涉密信息设备使用现场的电磁泄漏发射防护。
6. BMB6-2001《密码设备电磁泄漏发射限值》
本标准规定了密码设备电场辐射发射、磁场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限值以及等级划分。
7. BMB7-2001《密码设备电磁泄漏发射测试方法(总则)》
本标准规定了密码设备电场辐射发射、磁场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测试方法的总要求以及红黑信号识别的测试方法。
8. BMB7.1-2001《电话密码机电磁泄漏发射测试方法》
保密局半电波评测
本标准规定了电话密码机电场辐射发射、磁场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测试方法以及红黑信号识别方法。
9. BMB8-2004《国家保密局电磁泄漏发射防护产品检测实验室认可要求》
该标准规定了“国家保密局电磁泄漏发射防护产品检测中心”及其分中心的检测实验室在组织管理、技术能力以及检测人员、检测场地、检测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应达到的认可要求。本标识适用于申请获得实验室资格认可的单位的检查和评审,本标准供国家保密局认可实验室使用。
10. BMB10-2004《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隔离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隔离计算机、安全隔离卡及安全隔离线路选择器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安全隔离计算机、安全隔离卡及安全隔离线路选择器的开发和检测。
11. BMB11-2004《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的防火墙产品或系统的安全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涉密信息系统内使用的防火墙产品或系统安全功能的研制、开发、生产、测试、评估和产品的采购。
12. BMB12-2004《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漏洞扫描产品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涉密信息系统内使用的漏洞扫描产品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涉密信息系统内使用的漏洞扫描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测试、评估和采购。
13. BMB13-2004《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入侵检测产品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涉密信息系统内使用的网络型和主机型入侵检测产品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涉密信息系统内使用的网络型和主机型入侵检测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测试、评估和采购。
14. BMB14-2004《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实验室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保密局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及其系统测评分中心的系统测评实验室在组织管理、技术能力以及系统测评人员、检测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申请获得实验室资格的单位的检查和评审,以及实验室的管理。
15. BMB15-2004《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安全审计产品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涉密信息系统内使用的安全审计产品的技术要求。本标准所指的安全审计产品包括网络审计、主机审计、数据库审计、应用审计和综合审计等产品。本标准适用于涉密信息系统内使用的安全审计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测试、评估和采购。
16. BMB16-2004《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产品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涉密信息系统使用的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产品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涉密信息系统使用的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测试、评估和采购。
17. BMB17-2006《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涉密信息系统的等级划分准则和相应等级的安全保密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涉密信息系统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对涉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也可用于保密工作部门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审批。
18. BMB18-2006《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新建、改建和扩建过程中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适用于涉密信息系统使用单位、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组织开展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建设和工程监理,也可用于保密工作部门对涉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管理和指导。
19. BMB19-2006《电磁泄漏发射屏蔽机柜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磁泄漏发射屏蔽机柜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20. GGBB1-1999《信息设备电磁泄漏发射限值》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设备电磁泄漏辐射发射、传导发射的限值。本标准适用于党政机关、重要企事业单位的涉密部门使用的信息设备。
21. GGBB2-1999《信息设备电磁泄漏发射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设备电磁泄漏辐射发射、传导发射的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党政机关、重要企事业单位的涉密部门使用的信息设备。
22. BMZ1-2000《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要求》
本指南规定了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技术要求,适用于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
23. BMZ2-2001《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方案设计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可用于指导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方案的设计。
24. BMZ3-2001《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准则,适用于评测机构对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进行测评,以及保密部门对涉密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进行检查,并指导用户和承建单位建设满足安全保密要求的涉密系统。
25. BMB9.1-2007《保密会议室移动通信干扰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该标准规定了用于保密会议的移动通信无线信号干扰器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26. BMB9.2-2007《保密会议室移动通信干扰器安装使用指南》
该标准规定了移动通信无线信号干扰器在保密会议场所的安装使用指南。
27. BMB20-2007《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
该标准规定了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过程、管理要求和管理内容,适用于涉密信息系统的设计单位、建设使用单位(主持建设、使用涉密信息系统的单位)对涉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也可用于保密工作部门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审批。
28. BMB21-2007《涉及国家秘密的载体销毁与信息消除安全保密要求》
该标准规定了涉密载体销毁和信息消除的等级、实施方法、技术指标以及相应的安全保密管理要求,适用于涉密单位、保密工作部门授权的涉密载体销毁机构对涉密载体销毁和信息消除,以及涉密载体销毁设备和信息消除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检测。
29. BMB22-2007《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测评指南》
该标准规定了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测评工作流程、测评内容、测评方法和测评结果判定准则,适用于获得国家保密局授权的涉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机构或单位对涉密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密测评,也可用于保密工作部门对涉密信息系统进行检查、获得国家保密局涉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资质的单位和涉密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对涉密信息系统进行自评估的依据。
30. BMB23-2008《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方案设计指南》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删除
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地址:/jqr/14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