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橙基地如何产业化
一、脐橙基地如何产业化 脐橙基地如何产业化是当前农业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
安徽省合肥市主要产业一集成电路产业链,二、新型显示产业链,三、创意文化产业,四、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五、生物医药产业,六、节能环保产业,七、智能家电产业,八、新能源汽车产业
机器人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即原始产业的改进和开发产业。在机器人产业中,生产和开发机器人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行业,包括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因此,机器人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综合性,也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合肥是白色家电生产基地,格力电器,美的,三洋电器,等在合肥有生产基地,合肥还有芯片产业,液晶屏等
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制造,包括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制造,包括多关节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并联机器人、AGV机器人等。
下游是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包括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涂喷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和检测机器人等!
1,发那科(FANUC)
FANUC公司创建于1956年的日本,中文名称发那科(也有译成法兰克),成立于195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家,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FANUC致力于机器人技术上的领先与创新,是世界上唯一一家由机器人来做机器人的公司,是世界上唯一提供集成视觉系统的机器人企业,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既提供智能机器人又提供智能机器的公司。FANUC机器人产品系列多达240种,负重从0.5公斤到1.35吨,广泛应用在装配、搬运、焊接、铸造、喷涂、码垛等不同生产环节,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2,那智不二越
NACHI不二越公司创立于1928年,自创立开始一直致力于发展机械技术,以及机械制造事业。总工厂位于日本富山,北美、南美、欧洲及亚洲也设有生产基地,那智不二越的优点是,拥有很多产品事业部。这些事业部在开发机器人的同时,也在研发和更新其它产品技术。各个事业部相辅相承,这样对那智不二越研发机器人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那智不二越在中国机器人销售市场占公司全球售额的15%。那智不二越着眼全球,从欧美市场扩展到中国市场,下一步将开发东南亚市场,比如印度市场,是公司未来比较重视的一个市场区域。
3,库卡(KUKA)
库卡(KUKA)及其德国母公司是世界工业机器人和自动控制系统领域的顶尖制造商,它于1898年在德国奥格斯堡成立,当时称“克勒与克纳皮赫奥格斯堡(KellerundKnappichAugsburg)”。公司的名字KUKA,就是KellerundKnappichAugsburg的四个首字母组合。在1995年KUKA公司分为KUKA机器人公司和KUKA库卡焊接设备有限公司(即现在的KUKA制造系统),2011年3月中国公司更名为: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
库卡公司的最新技术成果是所谓的小工作间。在此,不同大小和放置的机器人一起工作,即“合作”。机器人的应用潜力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宽。这一开发项目的目标是:提高加工过程及物流的灵活性并建立模块化生产单元,以此达到更高的动态生产控制、降低制造成本并缩短加工时间。库卡公司的另一开发课题是,采用不同的材料以制造更轻便更具柔性的机器人。
感谢邀约!
合肥主要有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三大支柱产业。 其中汽车及工程机械代表的有JAC江淮汽车、安凯客车、长安汽车(合肥)工厂、合力叉车、日立挖掘机等;家用电器:长虹、美菱、美的、格力、荣事达、海尔等大型家用电器企业在合肥都建有生产基地;化工及新型建材:国风集团、佳通轮胎,安利合成革、联合利华等合肥生产基地。
汽车机器人基金
49%结果提及
机器人ETF
18%结果提及
人工智能ETF
6%结果提及
航空航天机器人基金
6%结果提及
智能交通机器人基金
6%结果提及
意欲战胜癌症的基金
6%结果提及
医疗保健机器人基金
6%结果提及
天弘基金
有以上这些
合肥将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地位,打造"2833"产业集群,即打造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千亿级龙头企业,培育30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
攻克重点产业领域供应链薄弱环节,加快提升国产替代率。
培育布局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精准医疗、超导技术、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
虽然合肥离江浙沪很近,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但个人认为合肥并没有承接江浙沪的产业,合肥当前的产还是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从二零二一年城市划分可以看出,合肥还是二线城市。
合肥,得益于科技创新和打造的优势产业,成为近年综合实力突飞猛进的城市之一。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10年间GDP总量同比增长将近3倍,年平均增速12.3,仅次于贵阳。近些年,合肥的经济结构基本是工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在去年第三产业首次突破50%,说明经济结构已逐步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全市可分为6大主导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
装备制造
家用电器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
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
光伏及新能源
其中又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增速最为迅猛,年增速常年保持在30%以上,已成为国内最完整和最先进的面板及光学生产基地。京东方的6代、8.5代、10.5代最先进的面板线均已投产落地。整个产业链带动光学、面板、玻璃、IC等投资超过1400亿元。在可以预见的一段较长时期,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将成为合肥第一大主导产业。其次为家用电器制造产业,合肥集聚国内几乎全部白色家电巨头,包括格力、海尔、美的、华凌等。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之地之一,家电四套件之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去年产量将近7045万台。全国每10台电视机、4台电冰箱、4台洗衣机、17台空调就有一台产自合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全市上下游产业链上规模企业为192家,2017年完成主营收入956亿元,将成为合肥第三个千亿级产业群。去年含新能源车在内总计生产45万辆,已稳步成为合肥第三大主导产业。
全市第四大主导产业为光伏及新能源,去年完成太阳能电池产量870万千瓦,占全国的1/11。
总体而言,合肥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和境内布局的优势产业密不可分,依托成为国内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在科技人才的引进,科研项目的落地,研究机构的建立方面都具有相当优势。合肥经开区、高新区已发展成为国内综合实力前列的园区。在去年的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排名第14位,在中部仅次于第12名的武汉经开区。
不过同时也应该看到,合肥离经济强市的距离还有不少差距,就是在中部都面临武汉、长沙和郑州的围堵。截止至2017年底,全市各产业集群仍然规模偏小,产值偏低。最高的家电集群产值才1764亿元。各行业上规模的企业仅为2257家,数量上远低于其他经济强市。
从10年前的2000多亿总量,500多万人口,变化成如今7800个亿的总量800万+的人口,人均GDP将近10万元,合肥近些年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确实可圈可点。作为旁观者,希望合肥发展得更好。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删除
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地址:/jqr/17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