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和总结
一、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和总结报告的区别? 感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进行实践,并写出调查结果。社会实践报告单纯的是去投入到实践中,写出实践内容经历,自身
一、步行安全知识资料
1.步行时,走人行道,靠右侧行走。
2.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行走时,先看左侧车辆,后看右侧车辆。
3.设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绿灯亮时,可通行。红灯亮时,禁止通行。
4.设有自助式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要先按人行横道使用开关,等绿灯亮、机动车停驶后,再通过。红灯亮或显示“等待”信号时,禁止通过。
5.设有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区域,不横穿马路。
6.无人行横道与通过设施的区域,横穿马路时,要在确认安全后,再通过。
7.不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上打闹、猛跑。
8.不跨越各种交通护栏、护网与隔离带。
9.路面有雪或结冰时,防止滑倒,造成摔伤。
10.上学路上、校园内禁止穿暴走鞋与飞轮鞋。
二、乘车安全知识资料
1.所乘车辆靠站停止前,不要向车门方向涌动。车辆停稳后,先下后上,按顺序上下车。
2.上车后,扶好或坐好,不故意拥挤。
3.乘车过程中,不把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向车外。不向车外抛洒物品。
4.乘车过程中,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5.不在机动车道上等候车辆或者招呼营运汽车;在机动车道上不得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
6.不携带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违禁物品乘车。
7.所乘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要听从司售人员指挥。
三、交通事故逃生常识
1.发生交通事故自己被困在所乘车辆中时,可击碎车窗玻璃逃生。
2.从所乘车辆中逃出后,要远离事故发生地点,防止因车辆着火、爆炸而造成的伤害。
3.逃生后要迅速报警或拦截车辆救助其他未逃生人员。
4.所乘车辆着火时,应先防止吸入烟气窒息,再设法逃生。
怎样认识交通信号灯?
交通信号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指挥车辆的红、黄、绿三色信号灯,设置在交*路口显眼的地方,叫做车辆交通指挥灯;另一种是用于指挥行人横过马路的红、绿两色信号灯,设置在人行横道的两端,叫做人行横道灯。
我国交通法规也对交通指挥信号灯做出了规定:
1、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但转弯的车辆不准妨碍直行的车辆和被放行的行人通行。
2、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3、红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
4、绿色箭头灯亮
上海道路交通智慧治理平台是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导建设的一个综合性智慧交通管理平台。该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对上海市的道路交通进行智能化监控和治理,旨在提高道路交通的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道路交通智慧治理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上海道路交通智慧治理平台具有以下优势和意义:
上海道路交通智慧治理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为上海的交通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术手段。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对道路交通的智慧化管理,从而提高了交通效率、减少了拥堵和事故,改善了通行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出行体验。希望这一平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能够对其他城市的交通管理与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感谢您阅读本篇文章,希望通过对上海道路交通智慧治理平台的解读,您能更好地了解智慧交通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相关技术在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拥堵和事故方面的潜力与前景。
智慧治理是社会控制结构从层级制向扁平化结构的转型,是政府治理模式从单中心管理向多中心协同治理的转型,是公共管理理念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型。
在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交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治理交通问题,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智慧交通技术应运而生,为行业治理注入了新动力。
智慧交通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对交通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实现交通数据的高效采集、处理和共享,以提升交通系统的智能化、便捷化和安全性。在行业治理方面,智慧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1. 提高交通效率智慧交通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交通状况,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缩短通勤时间,提升出行体验。
2. 提升交通安全智慧交通系统可以实现对道路交通行为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交通违法行为,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3. 降低运输成本智慧交通系统可以优化路况信息,提供更加智能的路线规划,节省油耗和时间成本,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1. 智能交通管理通过智慧交通系统,实现对交通流量、速度、密度等信息的监测与分析,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优化交通组织方案,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2. 智能交通安全智慧交通系统可以监控道路交通安全情况,及时发现交通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3. 智慧交通服务智慧交通系统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路况信息和导航服务,提高出行效率,缩短通勤时间,改善交通出行体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智慧交通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未来,智慧交通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全面化和个性化,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更加科学、便捷的解决方案。
同时,智慧交通系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支持下,将实现更多创新应用,如智能交通预测、自动驾驶技术等,进一步提升交通系统的智能性和安全性。
智慧交通作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交通的发展和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智慧交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相信城市交通将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安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和舒适。
智慧治理是社会控制结构从层级制向扁平化结构的转型,是政府治理模式从单中心管理向多中心协同治理的转型,是公共管理理念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型。
智慧治理包含着两层内涵:一是智慧,强调其对大数据思维、现代信息技术及现代智能设施等手段的应用;二是治理,强调这种治理行为的公共价值取向。
据介绍,智慧治理中心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将政府各部分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整理、分析,从而实现政务可视化、智能化的一套综合解决方案,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推广作用。
如果是道路太窄导致交通拥堵,就加宽道路,如果是路面不好导致交通拥堵,就硬化路面,如果说是城市十字路口车多人多造成交通拥堵,就驾人行天桥或者划斑马线,甚至是错峰出行。
一个城市如果出现了交通拥堵的状况就要出台治理的措施。第一条要限流,可采取单双牌分开出行的办法。
第二条就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比如大运量的地铁,还有轻轨和公交车。
第三条就是要限制私人小汽车的过度发展,鼓励民众骑自行车出行。以上三条措施落实之后就可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
1、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2、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或Ft=mv′―mv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第 1 页
(2)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3、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第 2 页
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②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中的摩擦力,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内力来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
③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的分量保持不变。
第 3 页
(2)动量守恒的速度具有“四性”:
①矢量性;
②瞬时性;
③相对性;
④普适性。
4、爆炸与碰撞
(1)爆炸、碰撞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突然发生,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受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
第 4 页
(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爆炸后会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而转化为内能。
(3)由于爆炸、碰撞类问题作用时间很短,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把作用过程作为一个理想化过程简化处理。即作用后还从作用前瞬间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
5、反冲现象:反冲现象是指在系统内力作用下,系统内一部分物体向某方向发生动量变化时,系统内其余部分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动量变化的现象。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实例。显然,在反冲现象里,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
【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未说明时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弹力】
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弹力产生的条件:(1)直接接触;(2)有弹性形变
5.弹簧测力计:
6.弹力的大小:用二力平衡方法求解
【摩擦力】
1.产生条件:(1) 物体接触表面是粗糙的(如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为零);
(2) 物体对接触表面有挤压作用;
(3) 物体关于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以上三点式摩擦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2.分类
(1) 滑动摩擦力:(2) 静摩擦力:(3) 滚动摩擦:
3.特点
(1)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压力越大,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于接触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大小: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大小相等.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于接触面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删除
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地址:/zhjt/16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