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
一、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智慧农业导刊》 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的未来 智慧农业是指利用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农业发展模式。它通过运用物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如下:
广西拥有耕地面积438.5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282.93万公顷,总产量278.62亿斤,水产养殖面积18.6万公顷,共有沿海3市15个渔港。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6个产业均已成为千亿元产业,先后创建了18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排名全国第一,创建了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广西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种植了2128万亩的水果,总产量3080万吨,连续三年稳居全国首位,柑桔、沙田柚、芒果、柿子、百香果、火龙果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香蕉、荔枝、龙眼居全国第二。广西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西菜东运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秋冬菜基地,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65.4万公顷、产量4236.5万吨、外调量达1000万吨以上,百色番茄、柳江莲藕、荔浦芋头、金田淮山等全国闻名。蚕茧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9.16%和33.7%。食用菌产量超过百万吨。广西茶叶以“中国大陆早春第一茶”名闻天下,梧州六堡茶是世界闻名的侨销茶,早在100年前就通过茶船古道远销东南亚。清雅的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均占全国80%以上、世界60%以上。广西目前普查出的中药资源7518种,居全国前两名。全国400多种常用中药原料药材中有70多种来自广西。罗汉果产量占全球90%以上;肉桂产量占全球八成左右。
广西柳州农业生产概况
广西柳州地处中国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是一个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农业是广西柳州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本文将对广西柳州农业生产概况进行介绍。
广西柳州农业区划分为山区农业区和平原农业区。山区农业区以果树和茶类作物种植为主,例如柚子、柠檬、绿茶等;平原农业区主要以稻谷、蔬菜和经济作物为主要农产品。
广西柳州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果树、蔬菜和经济作物。
水稻是广西柳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广西柳州以水稻种植面积广、产量高而闻名。水稻种植一般分为两季:旱季和湿季,其中旱季水稻主要依赖雨水灌溉,湿季水稻则依赖于灌溉系统。
广西柳州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果树的生长,因此果树种植也是广西柳州农业的一大亮点。常见的果树包括柚子、柠檬、橙子等。这些果树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出口到其他地区。
蔬菜种植是广西柳州的一项重要农业产业。广西柳州的土壤肥沃,适合各种蔬菜的生长。常见的蔬菜有番茄、黄瓜、豆角等,这些蔬菜既供应本地市场,也外销到其他省市。
广西柳州还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例如茶叶、烟草和竹子等。这些作物不仅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还对当地农民的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广西柳州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近年来,广西柳州引进了先进的农业设施,包括温室大棚、自动化灌溉系统和精确施肥设备等。这些设施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同时,广西柳州积极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例如有机种植、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广西柳州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广西柳州的土地资源丰富,可以适应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需求。其次,广西柳州的气候条件独特,使得某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具备竞争优势。再者,广西柳州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广西柳州农业生产概况表明,该地区具备优越的农业条件和发展潜力。广西柳州将继续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力度,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南宁市,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东经104°28′~112°04′,北纬20°54′~26°23′之间,东连广东,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隔海相望,西与云南毗邻,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广西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管辖北部湾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全长1628.6千米。[1][2][105]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常住人口5037万人[109]。
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主要分布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类型地貌,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平原、台地面积达5.55万平方千米。[105][112]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其中壮族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1.4%[106]。
八桂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113]。广西是中国唯一临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前沿,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1]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城市群、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地跨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和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具有独特地位。[107][108]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4740.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6%。[7]
西班牙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在欧洲是仅次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的第5大经济体,国土面积50.6万平方公里,人口4673万人。
第一产业农业方面,西班牙是世界最大的橄榄油生产国,主要农作物有:大麦、水稻、小麦、玉米、酸性水果、葡萄、橄榄、柑橘等。猪肉、羊肉产量居欧盟第二位,捕鱼产量居欧盟首位。
东帝汶目前的社会现状还处于远离现代化的状态,如手机的拥有量、儿童的入学率、社会就业率等等都非常低,甚至在偏僻的部落村寨里,还有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不过,在东帝汶,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没什么,生活开心就好,每天能把肚子填饱就很幸福!国民的不思上进,导致了东帝汶的经济总体水平持续低下。
目前,东帝汶的国家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全国90%的人口从事着与农业相关或者间接相关的工作,农业作物主要是玉米和稻谷,但连基本的粮食自给自足都做不到,更谈不上什么出口创汇了。
东帝汶的传统经济作物是咖啡哦橡胶(都有少量出口),这要放在其他上进的国家,或许还是一个高价值商品出口、致富创收的好路子,但放在东帝汶却不行。因为,该国可耕种咖啡、橡胶的土地都长满杂草和灌丛,能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方实在太少了,而这些大面积闲置的土地只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该国政府并不牵头,个别百姓根本无力完成经济作物的产业化开发。
东帝汶的农业生产技术非常落后,大多数情况下,农民还在采取原始的耕种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严重依赖于气候环境,基本属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高。
2020年,伊犁州直坚持确保粮食安全和推进特色高效种植并重,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坚决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加大粮食种植引导,今年州直农作物播种面积736.38万亩,同比增加21.81万亩。其中小麦面积213.07万亩,同比增加2.58万亩,完成自治区任务的110%,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也为全疆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意大利的农业概况如下:
意大利的国土主要由山地和丘陵构成,平原面积约700万公顷,全国耕地面积约910万公顷,但土地较为分散,大农场较少,30公顷以上的农场仅占总数的2.74%,全国农场的平均规模为7万公顷。
农业劳动力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5%,农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5%。
意大利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光照和热量充足,灌溉条件好,土壤肥沃,十分适合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麦、玉米、水稻,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榄,以及无花果是该地区广为种植的经济作物。
意大利的基本农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三,次德法两国。而大农业产值包括第二产业的食品加工、农业机械以及第三产业中的农业技术研究,和运输销售以及农业观光业在内则能达到1200亿欧元,为意大利第三大优势集群产业。
总的来说,意大利的农业发展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生产价值。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由大西洋中的不列颠群岛组成,国土面积为24.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648万。
2019年英农业用地面积17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2%。英农业人口47.6万,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5%,近十年来农业人口数量保持稳定。
2019年英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仅为0.53%,但农业部门提供了全民一半的食物,解决了近50万人口的就业,经营着全国72%的土地。2019年农业总产值为273亿英镑,其中种植业占36.6%,畜牧业占53.8%。
陕西省土地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公里, 其中高原9.251万平方公里, 山地面积为7.4万平方公里, 平原面积不过3.9万平方公里。全省常住人口为3735.05万人。陕西省设10个地级市,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主要城市有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铜川市、汉中市、延安市。
农业和畜牧业
陕西省农业粮食播种面积近年增长稳定,产量增加,果业持续快速发展,水果总产位于全国前列,畜牧业稳定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179万亩。
林业生产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陕西省林业生产从过去的以退耕还林、增加造林面积、封山绿化为主,向提高林木质量、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业产品产出方向转变。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陕西省继续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奶业发展为突破口,狠抓疫病防治、健全良种建设、推广标准化饲养、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
全年水产品产量7.45万吨,比上年增长1.3%。
县域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加快。陕西省县域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35.77万人,新增15.56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24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增加值849.77亿元、利润总额178.04亿元、实交税金59.56亿元,分别增长13.8%、15.9%和19.7%。
工业和建筑业
陕西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1305.85亿元,增长20.4%;轻工业265.95亿元,增长13%。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1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对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5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8.9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化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9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904.33亿元,增长2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有色冶金工业470.19亿元,增长30.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其他支柱产业中食品工业增长2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7%,医药制造业增长7.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4.4%,纺织服装工业增长14.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259.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实现利润513.64亿元,增长31.6%;税金总额317.14亿元,增长31.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9.29,比上年提高24.6个百分点。
在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6个行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值756.73亿元,比上年增长47.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05.07亿元,增长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05.55亿元,增长40.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16.45亿元,增长13.4%;煤炭开采和采选业228.48亿元,增长26.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1.43亿元,增长27.8%。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保持较快增长。
建筑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9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实现利税总额42.32亿元,增长32%,其中实现利润13.36亿元,增长3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7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09.9万平方米,增长13.4%;房屋竣工面积12130.9万平方米,增加230.1万平方米,增长12.1%。亏损企业个数120个,比上年增加16个,亏损面为14.3%,比上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
交通、邮电
交通:全年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1661.8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8%。其中,铁路1367.63亿吨公里,增长4.6%;公路284.21亿吨公里,增长11.7%;民航9.65亿吨公里,增长15.4%。
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3.92亿吨,比上年增长7.0%。其中,铁路1.39亿吨,增长7.1%;公路2.51亿吨,增长7.0%;水运117万吨,增长2.6%;民航4.73万吨,增长21.3%。
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4.13亿人,比上年增长8.9%。其中,铁路4401.90万人,增长21.4%;公路3.61亿人,增长7.5%;水运355万人,增长3.2%;民航497.12万人,增长20.4%。
邮电: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电信137.94亿元,增长13.7%;邮政16.40亿元,增长7.2%。邮电业务总量429.72亿元,增长22.9%。
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368.71万门,比上年增长8.4%。全省电话用户突破二千万,达2097.0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913.49万户,增长6.3%;移动电话用户突破千万,达1183.58万户,增长26.2%,普及率分别达到24.46部/百人和31.69部/百人。城市电话用户579.1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34.35万户,无线市话用户211.69万户,分别增长3.1%、12.4%和2.8%。全省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3.55万户,增长56%。
非洲农业中,粮食作物种类繁多,有麦、稻、玉米、粟、高粱、马铃薯等大众作物,以及木薯、大蕉、椰枣、薯蓣、食用芭蕉等特产.此外,还有棉花、剑麻、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烟草、橡胶、丁香等经济作物,以及乳香、没药、卡里特果、柯拉、阿尔法草等特有作物。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删除
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地址:/zhny/12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