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军事理论古代军事
一、智慧树军事理论古代军事思想答案? 谜底是心 慧有心,思想有心,所以谜底是心 二、智慧树军事教育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军事教育章节测试答案 军事教育一直是国家重要教育课
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业书籍综合性农书又可分三种:
第一种是农家月令书,它创始于公元三世纪东汉崔实的《四民月令》,以后的如《四时纂要》、《农桑衣食撮要》、《经世民事录》、《农圃便览》等等,层出不穷。
这类书是我国农书的一个特殊体例,把一年十二个月每月需要进行的农业生产操作事项,按照缓急,分别先后,依次序排列写成。
第二种,以公元六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作为代表,着重于农、林、牧、副、渔各项技术知识的系统记述。
第三种是通书性质的农书。所谓通书,主要是指民间的日用百科全书。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书》,明代的《便民图纂》、《多能鄙事》,都属这一类。
智慧主要体现于思想的表达,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想找到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这样随便遇到什么事一套用就可以了,其中老子算研究的比较系统但太抽象没国外哲学家的容易理解,儒家都为处事经验,算不算这些教材。因为先秦是游牧民族入侵农业民族的时期,所以社会动荡,人民都在为国家未来做着具体的规划。之后就是宋明出现了一下思想家,他们在先秦思想上有所改进而不是以为效仿。
所以要看智慧经典论述可以看下先秦的散文和上下五千年,左传,春秋之类,再就看西方这些史喽。
中国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沿海,(珠三角大湾区)长江沿岸,(长三角地区),陇海兰新铁路沿线,是我国的三大工业地带,是科技,交通,国家政策,人口集中等因素所带动的。此外,历史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此外东部沿海工业最发达。
同时,我国东部季风区内的平原盆地地区农业最发达,因为受到了热量,经济,水分,土壤,人口因素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等降水线影响农业生产分布。
比如,这是一个信息透明/传播迅速的时代,我们似乎什么都能看得见,然而越是在一个似乎什么都能看得见的世界里,我们越什么都看不见,信息看似公开透明,实际上我们只能看见别人想让我们看见的东西,我们就像睁着眼睛的盲人。
古代中国人很讲究修为,善于修心。虽然当时生产力低下,但是对自然和世界的认知却非常深刻,现代人科技水平高,虽然早已抵达了月球,但是对自然的认知却远远不如古代人。
什么是天人合一?
人体有365个穴位, 一年刚好365天。
人体有四肢, 一年有四季。
人体有12条经络, 一年刚好12个月。
脊椎有24节, 一年刚好24个节气。
人有7窍, 一个星期有7天。
再比如古代人所说的人体内的小周天,其实代表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这一系统;人的脊椎有24节,随着身体的循环,每一个骨节都会发生相应的感应。而根据对这些微妙变化,古人体会到了一个周期应有的变化节点,更巧合的是这24个变化节点和大自然一年的24个变化节点完全吻合!
也就是说:人与大自然的运转规律完全吻合!
所以,人身上每一点都在宇宙之中有着其对应点。通过反观与内视,所有的星系都会在人体之中找到对应的位置,比如五脏之中的28星宿,比如命门之中的银河系。“静”的本质就是不断提高自己与自然的共融能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代智慧的词语很多,比如以下这些:
1、绝顶聪明——绝顶:极端。形容异常聪明。
2、聪明一世——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
3、抓乖弄俏——耍聪明,卖弄乖巧。
4、锦心绣肠——形容文思优美,聪明有才。
5、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
6、剔透玲珑——①形容灵巧可爱。②比喻人的聪明伶俐。
7、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8、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1、谢尚
晋朝时,有一个叫谢尚的人,从小就很懂事。谢尚八岁的时候,他父亲谢鲲当上了太守。太守是地位很高的地方长官,权势很大。因此,不少人都来奉承巴结谢尚的父亲,家中的宾客来往不绝。
有一次,谢鲲领着谢尚去会见客人。客人们见这个小孩长的很聪明可爱,就向他提出一个个问题来考他。小谢尚对答如流,谁也难不倒他,客人们不住嘴地称赞他。
谢尚对人们的赞扬心理有数。他知道有些人是出于真心;有些人是出于应酬场面,随声附和;而更多人则是为了向父亲讨好,而过高地赞扬自己。
谢尚很看不惯庸俗地吹捧他的人,就想找个机会反驳这些人一下。正巧,有一次,谢尚家举行宴会,宾客满座。有个客人看到谢尚在座,对谢鲲献殷勤说:“到底是有其父必其子。咱们太守有谋略,公子也年少聪明。谢公子真是一座之中的颜回啊!”
颜回是古代有名的聪明少年,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生。谢尚觉得自己比不上颜回,那个人的夸奖也太过分了。于是,立即站起来反驳他说:“满座上的人,没有一个比的上孔夫子的,哪里来的颜回?”言外之意是,颜回那样贤能的人,是孔夫子教育出来的。
现在,你们这帮成年人中没有一个向孔夫子那样有学问,怎么能培养出向颜回那样有学识的学生来呢?
2、孔融
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3、曹冲
曹冲的父亲曹操是个大官,别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他的手下官员想办法把大象秤一称。
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呢?那时候没有那么大的称,人也没有力气把大象给抬起来。官员们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之后,跑过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嘴里不说但是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能想出什么办法?”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是大人也一时想不出来。他父亲就说,“你有办法就快说来,让大家听听。”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牵了大象,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父亲,还有那些官员们都想去看看他到底要怎么称象,一起跟着来到了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一些。
曹冲说,“齐水面,在船上划上一道记号。”记号画好后,他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大船就往上浮起一些来。
大家看着,一会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说“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呢?”曹冲叫人挑了石块放到大船上去,挑了一担又一担,大船慢慢的往下沉了。
“行了,行了。”曹冲看见石块齐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块又一担一担的挑下船来。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在同一记号,可见石块和大象是同一重量,再把这些石块秤一称,把所有的石块重量加起来,得到的总和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吗?
大家都说,这个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们还真想不出来呢。曹冲还真是聪明。
4、诸葛恪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瑾(诸葛亮之兄)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诸葛恪六岁时,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恪随父诸葛瑾在座。孙权让人牵一头驴来,贴了一张长的标签在驴的脸上,写着: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于是就听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之驴”。全部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5、文彦博灌水取球
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 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
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麼也摸不到底。怎麼办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
文彦博叫小朋友帮忙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皮球也浮上来了!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历史上最有智慧的人竟然是我的先祖揭暄。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是我的祖宗就这样夸他,而是因为揭暄是明末清初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天文数学家和西学家。大家知道,自古临川多才子,唐宋八大家中,临川就有2位——王安石、曾巩,目前在抚州名人雕塑园内的66位才子,大多是文学和诗词、戏剧、书法等方面的,而揭暄一个人就填补了临川才子中的军事、天文、哲学、西学等多个领域的空缺,大家说,不是智慧超群的人能有如此成就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揭暄的智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揭暄,字子宣,江西广昌人,世人尊称揭子。揭暄出身于将门之后,其始祖揭猛,原名史定,与南越国太子婴齐互为人质,婴齐到长安,史定到揭阳当首任县令,公元前一百一十一年,史定将揭阳和平归汉,并助汉收复了南越国,因功勋卓著,被汉武帝刘彻赐封为安道侯,并因邑赐姓为揭,因其作战勇猛赐名为猛。 揭暄是揭猛第57世孙,也是一位将军,参与领导了江西的抗清斗争,他汲取《孙子兵法》及明代之前历代兵法之精华,结合抗清斗争实际撰写的《揭子兵法》(原名《兵经》《兵经百篇》),
江西布政使吴炳读后拍案叫绝:“此异人异书也!”著名天文数学家方以智、方中通称誉揭暄是“生千古下,集千古智,为张祖邵蔡申中土之气,岂甘为远西所轩轾的千古奇人。”“其论述出于大西诸儒之上。”李梦日、方中甫说:“交尽天下好友,不如交一异友。读尽天下好书,不如读一异书。”
揭暄是中国古代稀有的、杰出的军事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揭暄除了著有像《孙子兵法》一样的战略类兵书《揭子兵法》外,还著有被誉为古代战术百科全书的战术类兵书《揭子战书》,还著有阵法阵图和兵器制造类兵书《揭子兵略》,这在古代任何一位军事家中都是没有过的,可以说,揭暄是中国古代军事著述最为完备、最为系统的第一人。大家可以读一读历史,中国古代著有兵书的只有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韩信、张良、曹操、诸葛亮、李靖、刘基、戚继光、揭暄等12人,以战法传世的极少,与《揭子战书》有些相似的《草庐经略》《百战奇法》,其作者还无从查考;同时以兵法、天文学传世的,除揭暄外,我知道的还有徐光启;同时以兵法、战法、天文学、哲学传世的,只有揭暄一个人。《揭子兵法》是清代一部很重要的兵书,是清代后期影响很大的一部军事著作。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揭子兵法》对于开启中国军事思想的近代化之路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说它是发展了的《孙子兵法》一点也不为过。书中一百个智慧谋略,体现了揭子博大的军事思想、哲学思想、和谐思想。该书虽是兵书,但通篇贯穿着和谐思想,100篇中有40多篇讲到了和谐,为此,时任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曾撰文《和谐,是贯穿揭子兵法的重要思想》。该书在战争观、谋略、治军、用人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揭暄对这本书颇为自负。他在《凡例》中说“七子之言,破碎杂出。”“此则补其缺,破其拘。”“七书所制者皆劣将,此书所制者皆能将。”没有真本事,何敢出此言! 揭暄抓住了中国古典兵学的逻辑体系乃是概念范畴体系这个纲,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揭暄所述的百个概念范畴,为军事学上众多分支学科的建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吴如嵩少将说:“在中国长期延续的封建社会中,其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古典兵学已经走向终结,面临新的阶段、新的技术即将诞生的前夜,一种要求建立新的军事学术体系的要求正在萌动,《揭子兵经》就是反映这种萌动的最明显的表征。”该书从三百多年前的手抄本至今已出版了数十个不同的版本。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军事委员会曾出版此书,下发部队官兵一手一册,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思想宝库·论军事》收入的名句数量:孙子最多,揭暄紧随其后,吴子居第三。2008年4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揭子兵法研讨会上,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驻京大单位的我军高级将领和专家学者对揭子兵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足见《揭子兵法》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强大的生命力、深远的影响力。
揭暄是清代著名的科学家,中国清代44位科学家,揭暄名列第19位。揭暄有多部天文学、地理学著作传世。揭暄是中国清朝唯一一个绘出“月面图”的人。揭暄是中国清代最有影响的天文数学家。伽利略是西方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徐光启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揭暄是江西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为精察明辨宇宙的奥秘,揭子博览群籍,考据精核。昼则运筹推步,夜则仰观星象。整个心思无时不在日月星辰间遨游神驰。经过五十几个春秋的拼搏,于1684年完成了《璇玑遗述》巨著。揭暄指出:“天在太虚,如一尘之举。地在天中,如一尘之停。”“天体圆,气亦圆,故所生之物必圆。竹木形长,长而圆;禽兽形横,横而圆;人身头面手足,具各种形而皆圆。天圆则地圆,天地圆则无物不圆。”揭子创立的“天外皆天,天内皆天”、“天球无数”、“无始无终”、“天地大矣,无边无际”的字宙无限论,否定了哥白尼关于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的说法。其研究成果显然超出了哥白尼的研究领域。在西学刺激下,揭子以气本论为基础创造性地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宇宙体系——以元气漩涡说为核心的新浑天说。而且给出了动力机制。针对儒家格物和西方自然研究的一些不足,揭暄对元气旋涡、岁差、左旋、金水星的运动、潮汐以及西方的三际理论提出了独特而新颖的观点。这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是非常独特的。在中国科学史和中西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此书在清初影响极大。以至成书之后“争传者几履满户外矣”。受康熙帝赏识的著名天文数学家梅文鼎读后,手抄其精语另为一卷,名为《璇玑尺解》,称其“深明西算而又别有悟入。其言七政小轮,实为古今所未发。”并把他与汤若望(SCHALL VON BELL)、穆尼阁(N.SMOGOLENSKI)及王锡阐一起并列为当时四大天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鉴于梅文鼎在清代的地位及其对揭子著述的垂青,使得揭子的书后来一版再版。像揭暄这样能通中西而成一家之言的极为少见。时人对揭暄的赞誉不在于他对西学的吸取上,而在于他能超越西学有所发明创新。梅文鼎、方以智也是从他超越西学的角度来称赞他。方中通将此书看作超越中西天学的著作。无论比之中国的天学还是西方的宇宙论,它都是一部创新之作。故方中通又将此书命名为《写天新语》。在数学和地理等领域,揭暄亦有很深的造诣。日本《数学大辞典》还载有揭子的条目。此外,揭晓暄还著有《道书》《射书》《帝王纪年》《揭方问答》《天人问答》《周易得天解》《星图》《星书》《火法》《禹书》《舆地图》《水注》等,涉及军事、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多个领域,真知灼见,甚为海内外学者所推崇,至今还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揭暄的天文学、气象学乃至西学。
揭暄是哲学家、思想家。揭暄有哲学专著《揭子性书》传世。揭暄的哲学思想还散见于他的其它著述之中。《揭子性书》是揭暄以传统心性之学为主题,综合儒佛道各家学说撰写而成的。该书由外及内,从宇宙到人心,丝丝入扣,环环相连,具有很好的系统性,是一部很新奇的著作,是揭子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揭子阐述了各种性的本质,并作了唯物化的解释,认为都是气的各种表现。指出:“真心即性,真性即心”。揭暄对古代的心性之学,尤其是宋明理学颇有异议,认为他们并没有渗透心性学之根本。在程朱理学中,“总天地万物之理”是太极,而万物中又各有太极;无极只是太极的极致,是无之中的至极之理。揭子认为这种理论太过简单,因此他在卷一中指出性始于虚初,之后依次为太虚、天天、天、天地……性根,然后才到性,之后为心,对宇宙到人心进行了细致的分疏。揭暄还对儒佛道各家经典的性命说进行了点评,指出其中的种种不足。揭暄认为,性理之学已经失传很久,他所要做的就是不避天地忌讳,阐明心性之学。揭暄不但对先儒性理之学提出了批评,在天学上也对前人多有不满,因此撰有《昊书》。《性书》的主题是心性之学,《昊书》则是言天地万物之书,正如作者所说,两书实相表里,应一起参阅。揭暄自认为他在这两部书中已把天地间的道理说尽。其友谢毓玄读其著述后顿有豁然开朗之感。在《揭子兵经》一书中,有很多篇章阐明了揭子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比如:揭暄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解释古代的天文术数。他认为风雨云雾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与社会活动没有必然联系,但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为社会活动服务。揭暄明确提出了军事事物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他对军事上的许多问题都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强调我用计,敌亦用计,我变敌亦变,只有考虑到这一点,才能高敌一筹,战而胜之。揭暄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主张以变制变,活用兵法。他认为阴阳、主客、强弱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指出用兵要善于随机应变,因敌之巧拙,因己之长短,因将之智愚,因地之险易而灵活用兵。
此外,揭暄的西学成就在当时也是无人可以比肩的。对于西学,揭暄既不同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出于信仰全盘吸收,又不同宋应星、王夫之、杨光先等人自我封闭彻底排斥;既不同王英明、熊明遇不太加批判的吸收,也不同方以智的“浅尝辄止”,与游艺自然研究的庞杂。他在批驳西学的基础上超越西学并塑造自我,向更高更远更深的方面拓展,因而总是看人所不见,想人所不想,发人所不发。形成的兵学和宇宙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为罕见。所谓旁观者清,西学这个他山之石成为揭暄锻造自身理论的镜鉴。揭暄之所以在兵学研究上有过人之处,与他多年的作战实践和通晓哲学、西学特别是科技有关;而揭子的宇宙论明显优于同时代的人,又与他敢于怀疑和创新的儒将性格以及精通军事、韬略满腹和思想新锐敏捷有关。刘亚洲在《百岁空军》一文中说:“军事需要科技。科技反过来又推动军事革命。二者是双胞胎。”揭暄就是军事和科技这对双胞胎的化身,因而他的兵学和天文学著作才能别有创意高人一筹。《揭子兵经》、《揭子战书》、《兵法纪略》、《璇玑遗述》等经典著作,是揭暄在中国的军事、科学史上书写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将一个集军事理论、作战实践、宇宙论、哲学、科学、西学于一身的立体的揭暄展现在世人面前。
虽然揭暄这么优异,但在军界、科技界之外,知道他的人并不太多。原因很简单,因为揭暄是抗清复明的一代战将,是清朝统治阶级封杀的主要对象。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在编写《清史稿》的时候,也许还是考虑到揭暄是抗清将领的原因,竟对他的抗清活动和为父报仇的事只字不提,只简略介绍了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不知是揭暄独特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还是因为其著作影响实在太大的缘故,清朝思想家、史学家魏源等人硬是冒着被革职甚至斩首的危险,将他的兵学、天文学著作收入到《清经世文编》、《皇朝经世文编》、《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四库全书》等大型辞书中。
有奇男子而后有奇事业,有真学问而后有真文章。一部兵书可为王者师,一部兵法可以敌万人。揭暄由兵学到天学,从救世转而学理,虽然没有实现平治天下的宏大抱负,但其兵学、天文学、哲学等经典著作,至今闪烁着明亮的智慧之光,仍将在中国文化史上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大家说, 揭暄是不是世界历史上最有智慧的一个人?是不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一个异人?是不是值得大力宣传的名人?
我姓揭,我荣光!我姓揭,我骄傲!
中国国家农业网,是一个集互联网信息、电子商务和线下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网络平台。2010年伊始, 中国国家农业网甄选各地分网,邀请全国各地各界企事业单位、农业投资企业家、机构负责人、乡镇企业家、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单位、团体和个人加盟协作,共同为促进我国高科技三农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人教版必修④《生活与哲学》教材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将众多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编入其中。
如仅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教材就编入了几十处,其中包括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哲学观点,道家老子、庄子的哲学观点,还有兵家孙武、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的哲学观点等等。这样的教材设置,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但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解读古代哲学观点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典型的现象是为迎合考试需要,将古代哲学知识只作“说文解字”式解读、甚至作“断章取义”式解读。其结果不只是糟蹋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有可能会误人子弟。为此,教学中正确解读古代哲学知识应是每位政治教师必须担当的责任。哲学是一种智慧,它给人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思维,更有人类思想的精华。因此,笔者以为正确解读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必须重视理解其内涵、认识其思维特点、把握其思想价值这样三个基本的层次。一、理解古代哲学观点的内涵《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引用中国古代哲学的观点虽然多,但每一观点一般是以孤立的方式呈现。版权声明: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删除
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地址:/zhny/178448.html